徽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集中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树立文明乡风起到了促进作用。
图为徽县新时代文明集中实践活动走进江洛镇的场景。本报通讯员 尹辉东 摄
徽县举办首届移风易俗弘扬新风集体婚礼;
成县爱传万家公益团队志愿者和小树英语学校的教师自发为鸡峰镇两所村学的贫困儿童捐赠爱心书包和衣物;
“老百姓的冷暖就是你的冷暖,老百姓的苦乐就是你的苦乐……”动听的歌声拉开“唱响新时代、礼赞新中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活动的序幕,而这也是2019年陇南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陇南,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举措。
去年以来,陇南坚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先行先试、积极作为,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本报记者 张美乐 王 芳
科学谋划,盘活用好各级各类资源,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
“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去年1月19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两当县举办的全国“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结束后,中央文明办领导在调研和工作座谈时提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所的要求。
陇南抓住良好契机,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凝聚精神动力,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纵深发展。
随即,陇南及时组织人员开展调研、分析、探讨,立足陇南实际,积极寻找突破口,并在两当县选定了部分乡镇和村进行了探索试点。
去年7月6日,中央深改组研究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这为陇南怎样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明了方向。
陇南市积极起草《中共陇南市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运行机制、工作步骤、责任分工和组织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印发《陇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方案》,对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启动了“线上+线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制定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管理规范、活动流程图、志愿服务人员守则等,建立健全了运行管理机制。
3月22日,“唱响新时代、礼赞新中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活动启动,按照提供一处活动场地、建立一支活动队伍、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建成一套培育体系、完善一套保障机制、制定一套活动计划的“六个一”标准,组织市县区广大文艺爱好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由市、县区财政预算500万元,以奖代补,在全市培育90支文化服务团队。通过鼓励创作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精神、反映陇南发展变化、接地气有新意的原创作品,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没有固定可循的模式,也没有能够照搬的经验。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陇南边思考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本地特色,统筹各方资源,结合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办到群众家门口,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大道理”变“小故事”,“普通话”变“地方话”,文明实践品质不断提升
“我们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把一些大道理变成小故事、把普通话变成两当话,结合身边人与事,阐述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让群众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鱼池乡党建办主任张涛说。
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陇南因地制宜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把原有的资源用好用足,打造宣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主阵地。
据了解,去年8月31日,陇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率先挂牌、授旗并开展了第一次主题实践活动;10月底,全市县(区)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全部完成挂牌……
阵地有了,那如何做到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聚人气,真正为基层群众带去文明新风,打通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呢?
陇南创新方式,拓展思路,在全省率先打造“线上+线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线下”整合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资源阵地,按照“六有”要求,做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1个市级和9个县(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全部建成,开展活动180多场(次);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9个,开展活动670多场(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288个,开展活动8200多场(次)。
——“线上”依托“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开设“陇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栏目,设置了“陇南学习、文明实践、陇南榜样、志愿服务、移风易俗、互动活动、基层党建、办事指南、精准扶贫、文化旅游、陇南赶集、百姓服务”等12个板块,给群众提供快捷服务的同时,让学习宣传教育内容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扩大宣传教育成效。目前,有认证用户75万多人,覆盖了全市70%以上的家庭。
文明实践效果好不好,关键看团队。
陇南市依靠党员干部、宣讲团队、志愿者、新乡贤、先进典型、“五老”等文明实践志愿者,建成“六支队伍”,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文明实践活动。
点滴细节之间,有一种力量在生长。
这力量,来自于这片土地日渐深厚的文明气质,不管是有名的老志愿者,还是无名的新志愿者,在陇南掀起了一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陇南基因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积极整合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的惠民惠农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特别是积极开展讲思想、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讲科学,讲新风等“七讲”,让文明实践活动无处不在。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陇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使命所在。
在实践过程中,陇南市坚持把向群众讲与听群众说相结合、固定讲堂与流动宣传相结合、开展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当“主人”,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
走进云屏乡火地村村委会,只见修建一新的公共厕所正在进行最后的粉刷工作。
“这是我们村去年11月份召开‘民事直说’会时村民提的建议。”火地村村主任余建军说,从村民提出建议到落实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
“第一次开展‘民事直说’时,村民的意见很多,大概提了有十几件。”余建军翻开放在村委会办公室桌子上的笔记本说,“现在村民提的意见越来越少了。”
余建军告诉记者,随着村民们的烦心事“说”完了,“说事会”已逐渐转变成了“献计会”。
去年,两当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民事直说”相结合,通过推行村级融“说、议、办、督、评”五大环节于一体的“民事直说”工作,让群众充分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管理、决策和监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现场办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让文明实践更有“质感”。
一直以来,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习俗在一些乡村中存在,村民们都不堪其累。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开展的大背景下,陇南市各个县区乡村相继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出《红白喜事操办标准》,要求村民以后操办红白喜事,必须按照该标准执行。
“标准执行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徽县伏家镇伏镇村杨秀茹说,“这个标准让村民轻松了不少,比以前节省多了!”
如今,随着“规范红白喜事,倡树文明乡风”活动在全市的全面开展,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陈规陋习不见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乡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增强群众精神力量、弘扬时代新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刘志刚说道。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越来越多的陇南人开始接受移风易俗,把文明实践落到实处。
由点到面,惠及全民。在陇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把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送到了人民群众身边,形成了助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守正创新,凝心聚力。陇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股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全面发展的磅礴力量正在步步累积!(陇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