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男孩一样,“90后”於若飞从小也有一个英雄梦——扶危济困、心怀天下。这颗种子在他内心深深扎根,直到2012年他作为志愿者参与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才开始真正茁壮成长。自此,在抗震救灾、城市救援、野外救援现场,总会有“蓝色卫士”於若飞的身影。
蓝色是蓝天救援队队服的颜色。4月28日,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甘肃蓝天救援队理事长、队长於若飞榜上有名。
自2008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来,於若飞累计捐助贫困地区小学生700余名,参与救援170余次、营救幸存者18人、救治600余人,为学校、企事业单位讲授公益防灾自救技能普及课480余场,参与和指挥大型活动现场民众安全保障80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於若飞迅速组织全省蓝天救援队伍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一)
2012年5月10日,岷县发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
岷县是於若飞的家乡。家乡受灾,让正在西安读大学的於若飞心急如焚。他立即请假赶回岷县,做起了志愿者。
於若飞一边为受灾群众发放物资,一边为参加救援的蓝天救援队做向导,带领救援队排查了十几个村,协助搜寻遇难者。这是於若飞第一次参加救援工作,正是这次经历让他与蓝天救援队结缘。
从家乡返回学校后,於若飞加入了西安蓝天救援队。虽然如愿以偿,但救援工作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美好。暑假期间,於若飞在北京参加蓝天救援队培训,参与了水域打捞遇难者遗体任务。“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遇难者遗体,当时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於若飞说,回到学校后的几个月里,他没有参加任何救援活动。
打败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2012年12月,秦岭发生暴风雪,10人被困山上,蓝天救援队前往营救。原定於若飞负责后勤,但他克服心理障碍,排除万难,最终直接参与了救援工作。从此以后,於若飞一直坚持参加公益救援,成了一名在各种危机面前挽救生命的真正的“蓝色卫士”。
(二)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於若飞参与救援。其间,有位媒体人问他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於若飞回答:“拥有精良装备,快速救人。”而那个媒体人却说:“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
於若飞开始意识到:“救灾”重要,但“防灾”更重要。
雅安地震救援结束后,於若飞来到兰州,和10名大学生发起成立了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主要面向大学生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这时候的於若飞,一边要在西安上学完成学业,一边要兼顾兰州救援队的工作。他只得利用周末在西安和兰州之间来回跑。“每周五上完课后立即赶到火车站,晚上坐一夜火车到兰州,周六周天为大学生做培训,晚上再返回西安。”於若飞说,“这样的模式持续了一年半,虽然辛苦,但要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在以后的几年里,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在兰州各高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培训300余场,使近8万名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自救知识。
大学毕业后,於若飞选择了兰州。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钻研救援技能和志愿服务工作当中,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1门救援技能的学习;同时多次参加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等单位的专业救援培训,取得了联合国国际安保部(UNDSS)国际外勤安全高级资质、美国FEMA社区应急响应(CERT)培训师等资质。
2013年10月,於若飞发起建立了兰州蓝天救援队。到2015年,救援队已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140多人。2015年5月,兰州蓝天救援队更名为甘肃蓝天救援队并在甘肃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成为甘肃第一支登记注册的民间公益性救援队。
(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从大年三十开始,於若飞就组织带领救援队伍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和白衣战士一样,始终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截至目前,甘肃蓝天救援队共计派出队员约6700人次,对兰州市25个街道、64个社区、19个肉菜市场、84个小区、160家单位、1289所学校及托管机构、8689辆小型客运车辆进行了全面消杀,在兰州市100个社区启动了“疫情防控消杀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同时,协调组织全省15支蓝天救援队伍在各地同时开展消杀防疫工作,全省累计派出队员近2万人次,消杀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
“面对疫情,选择冲锋在前,就是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於若飞说。
这一路走来,能够坚持到今天,是因为始终坚信“救活一个人,就是保护了一个家庭”,於若飞说,社会对救援工作的认可,让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婕 王虎)